三坑老街的傳統信仰永福宮,歷經了三次的遷移,奉祀的神明,也從最早的客家人保護神三山國王,變成了主祀三官大帝,配祀三山國王,以及開漳聖王、文昌帝君、觀音菩薩、註生娘娘、褒忠義民爺等等神明。

最早三坑老街的開發是由客家人所主導,因此三坑子一開始所供俸的是客家人的原鄉神明,三山國王。隨著地方開發的演進,大溪的漳州人逐漸移到三坑地區,與當地人有商業往來,或是移居至此,因而也新增開漳聖王作為信仰。但是因為閩、客的衝突不斷,進而造成信仰廟宇的遷徙,也就是說閩南的漳州人勢力大時,主要信仰就搬到漳州人的是居住範圍並主祀開漳聖王,當客家人擴張時,主祀又成為客家人的信仰。

清末時期,臺灣內山實行開山撫番的政策,靠近山區的三坑老街,也就首當其衝成為開山撫番的前線區域。當時原住民陸續與漢人往來,三坑老街的信仰圈也就逐漸擴張。清同治九年(1870年),永福宮第一次建廟,以原始的三山國王為主祀神明。因應信眾的族群不同,以及在族群衝突中找到平衡,永福宮由客家信仰轉變成三官大帝的信仰,讓閩、客語原住民族都能接受,並在廟中設立三山國王、開漳聖王、義民爺、觀音菩薩作為陪祀,充分體現當地居民的多元族群與文化。

那為什麼主祀是三官大帝呢?因為三官大帝是掌管天、地、水三府的神祇,於道教的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。在臺灣地區,特別是有族群衝突的地方,其廟宇的主祀滿多都是三官大帝。三官大帝不同於原鄉神明,一來他們神格較高,二來漢人的閩、客族群都有祭祀,所以在族群衝突較多的地方,都會有三官大帝的信仰。題外話:其實觀音菩薩或是媽祖信仰也是如此喔!有機會再跟各位說明喔。